本刊采取双盲评审制度,即作者姓名和审稿人姓名互不公开。首先,所有稿件将由编辑评估是否适合本期刊。然后,编辑将适合本刊发表的论文送审给至少两位独立的专家评审员,对论文的科学质量进行评估。最后,编辑综合外审专家意见给出评审结果。主编拥有最终决定权,决定录用或退稿。
1. 什么是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是作者的论著、研究或思想受到同领域专家评估的过程,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同行评议是出版者遴选论文、维护和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国际科技出版界对如何正确、有效地履行同行评议十分关注,国际科学计量与评价机构在进行各国科研产出的对比与分析中特别强调所统计的论文必须是发表于经同行评议的期刊[任胜利,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二版),2011]。
2. 同行评议的形式
同行评议有多种形式,详知每种形式的规则,有助于选择或制定适合自己期刊的同行评议形式。每种形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并且,由于评议人通常都是作者的小同行,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提高同行评审过程的透明度。
2.1 单盲评审
作者姓名对审稿人公开,但审稿人姓名不对作者公开。该形式是最常见的一种传统评审方法。单盲审需注意以下几点:
1)审稿人不能受作者的影响,必须给予公正诚实的意见和批评。
2)审稿人应对稿件的内容保密,不能在擅自使用或发表所审稿件中尚未发表的信息、论点或解释。
3)审稿人的在提出建议或批评时应采取友善、积极的方式,避免带有个人偏见和不尊重作者。
2.2 双盲评审
作者姓名和审稿人姓名互不公开。该形式有以下一些优点:
1)作者匿名避免了审稿人存有个人偏见,例如基于作者的性别、来源、学术地位或以前的论文发表史。
2)限制审稿人倾向于录用知名研究机构的稿件。
但是,双盲审也难以有效地阻止审稿人通过稿件的试验方法、研究途径、写作风格和引文等方面判断作者的身份。要保证作者的完全匿名是非常困难的。双盲审支持者认为该形式至少比单盲评审更为公正和公平。
2.3 三盲评审
审稿人是匿名的,作者是匿名的,审查员和编辑都是匿名的。文章在提交阶段被匿名化,处理方式是尽量减少对作者的任何潜在偏见。但是,应当注意,该形式下提交的文章复杂性很强,不可控因素较多。且与双盲审存在同样的问题,也难以有效地阻止审稿人通过稿件的试验方法、研究途径、写作风格和引文等方面判断作者的身份。
2.4 公开评审
作者姓名和审稿人姓名互相公开。旨在提高同行评审进行时以及结束后整个评审过程的透明度。公开评审最常用的是审稿人和作者在同行评审过程中互相公开。还有以下几种公开形式:
1)在文章页面上公布审稿人的姓名
2)附上带有审稿人签名的评审报告。
3)为审稿人和作者开设一个讨论论坛。
请注意公开评审可以防止恶意评论、防止剽窃、防止审稿人不负责任的评,是鼓励公开、诚实评审的最佳方式。但是,公开评审也可能是一个不太公正的过程,在评审过程中,出于礼貌或害怕受到苛责,审稿人可能会拒绝或淡化批评。
3. 同行评议的内容
期刊通常会随稿件附件一份审稿单引导同行评议,作为作者,了解期刊的审稿要求无疑对稿件的准备会很有帮助。审稿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3.1 稿件的内容是否新颖、重要
对稿件所涉及内容创新性和重要性的评价包括选题是否新颖、结果是否具有新意、数据是否真实、结论是否明确等。
3.2 试验描述是否清楚、完整
试验部分应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便他人重复,或允许有经验的审稿人根据试验描述来判断数据的质量。如果作者所采用的实验技术或流程已经发表过,则尽量避免重复不必要的细节描述,但应给出必要的实验条件或相应的参考文献。
3.3 讨论和结论是否合理
论文应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呵护科学逻辑。讨论要紧扣作者本人的实验结果。结论要合理,避免外推过远,切记出现缺乏依据的推测。
审稿人通常十分关注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讨论是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对于作者外推的数据不足以支持的结论,审稿人应给出适当的建议,包括是否需要获得更多的证据或数据,或删除论据不足的推测部分,甚至建议对数据或结果的其他可能性解释。
3.4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必要、合理
1)参考文献的各著录项应真确无误,并且要与正文中的引用保持内容一致性。
2)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应确有必要。
3)核查对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准确也十分重要。
3.5 文字表达与图表使用是否恰当
文字表达应遵循简洁、清楚原则,文笔要流畅。结构要条理清楚,合乎逻辑。审稿人可指出表达请清楚的地方,但不应将自己的文风强加给作者。
图表应必要且具有自明性,正文和图表不应重复同样的数据和内容。要尽量避免采用过于复杂或难以读懂的图表,图件要清晰,其中线条的粗细与文字、符号的大小一定要协调,并且要考虑刊印时缩小版制后的效果。
4. 作者面对同行评议结果
为有效地与编辑和审稿人沟通、维护自己的学术观点,作者在处理审稿意见时应尽量注意以下几点:
1) 作者无需为了使论文得到发表而过于屈从审稿人的意见,对于不合理或者难以认同建议,在稿件的修改中可不予接受,但一定要向编辑和审稿人说明理由。
2) 如果审稿意见中的批评源于误解,也不要将误解归罪于审稿人的无知、粗心和恶意。相反,作者应反思自己如何更清楚地表达,以免其他的读者再发生类似的误解。要尽量避免言辞过激的回应。
3) 尽量逐条回复审稿人的意见。如果审稿意见没有按条目列出,就先按条目将其分开并加注,然后再分别回答。
4) 上传修改稿时,应将修改过的内容标记出来,以便审稿人能容易地识别出作者是如何修改的。同时上传修改说明,按条目列出审稿意见和作者的修改情况,以便编辑处理或再次送审。
5) 修改稿和修改说明过于简单时,可能影响稿件处理进度,甚至有可能请作者再次修改或退稿。